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掩耳屈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掩耳屈首
導引功法名,為傳統中醫養生術之一,主要透過肢體動作配合呼吸調節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其法以手掌掩覆雙耳,並反覆屈伸頭部,藉此導引氣機,驅散風邪,緩解頭目不適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與臟腑關聯
耳為宗脈之所聚,與全身經絡密切相關,尤以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及足太陽膀胱經為要。《靈樞·口問》提及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」,故掩耳可刺激經氣流通,調節少陽樞機,助氣血上達頭面。頭部屈伸則牽動頸項部經脈,如督脈與膀胱經,能鬆解風邪鬱滯所致的筋脈拘急。 - 風邪與虛火病機
此功法針對「邪風入腦,虛火上攻」之證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(頭部),與虛火相搏則生眩暈、偏正頭痛。透過掩耳阻隔外邪干擾,屈首動作引導內氣下行,使風邪從頸項疏散,虛火得降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上病下取」之治則。 - 導引氣機升降
中醫認為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氣血需清陽上充而濁陰下降。屈首時,頸部肌肉收縮可推動氣血運行,配合掩耳形成內在壓力,調節耳竅氣血,促進陰陽平衡。此法亦暗合「鳴天鼓」之理,透過耳部閉合激發腎氣(腎開竅於耳),強化先天之本。
操作要點
- 動作細節:雙掌緊貼耳廓,力度需使耳內微有壓迫感,但不可過重。頭部前俯後仰時,應緩慢勻稱,配合自然呼吸,每次反覆5至7次為度。
- 衍生應用:可結合「梳頭法」(以指代梳梳理頭皮)或「運目法」(眼球轉動),增強疏風明目之效。
古籍佐證
《遵生八箋》明確記載此法功效:「以逐其邪,自然風散邪去。」清代《內功圖說》亦收錄類似導引術,強調頭頸屈伸能「開關通竅」,佐證其臨床實用性。
此功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簡易導引調節體內氣血動態,適於日常養生防病,然須長期練習以見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