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掩臍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掩臍法

掩臍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臍療法範疇,首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。此法通過藥物敷貼於臍部,借助臍部(神闕穴)皮膚薄、滲透力強的特性,結合藥性與熱力刺激,以調暢氣機、通利二便,主要應用於小兒中下焦積熱所致之大小便不通。

操作方法與藥物組成

取連須生蔥、生薑、淡豆豉、食鹽各等分,共搗爛成泥,製成藥餅,烘熱後敷貼於臍部,外以布帛固定。其中:

  • 連須生蔥:辛溫通陽,宣通上下氣機,助陽氣流通以開鬱結。
  • 生薑:溫中散寒,協同蔥白增強行氣散滯之效。
  • 淡豆豉:性涼解鬱,清宣中焦鬱熱,兼能調和脾胃。
  • 食鹽:鹹寒軟堅,引藥入腎,通利下焦水道。

諸藥合用,寒溫並施,共奏宣通三焦、清熱導滯之功,尤適於小兒體質稚陰稚陽,臟腑嬌嫩,不宜過用峻下之劑者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臍為神闕穴,屬任脈要穴,內聯五臟六腑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主水腫,臍中痛,腸鳴」,為調理中下二焦之樞紐。中醫認為,小兒積熱內阻,氣機壅滯,可致二便不利。掩臍法以藥物直接作用於臍,透過經絡傳導,激發臟腑氣化功能,使熱邪從二便而解,符合「上病下取,內病外治」之原則。

臨床應用與延伸

除《幼幼集成》所載方藥外,歷代醫家亦發展多種變通之法:

  • 熱結便秘:可加芒硝以軟堅瀉熱。
  • 寒積腹痛:改用肉桂、吳茱萸溫敷,散寒通腑。
  • 濕滯中焦:配伍蒼朮、厚朴化濕健脾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廉、驗」特色,然須辨證施治,依病機調整藥物配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