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暗

眼暗,又稱眼闇,為中醫證名,指眼目昏暗、視物不清之證候。此名首見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卷十一,與「目昏」同義,屬中醫眼科常見症狀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眼暗多與肝、腎、氣血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機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肝血不足:肝開竅於目,肝血虧虛則目失所養,致視物昏花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肝受血而能視」,若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思慮過度耗傷肝血,皆可引發眼暗。
  2. 腎精虧損:腎藏精,精生髓,髓聚為腦,而「腦為髓海」,目系上屬於腦。若年老體衰、房勞過度,或先天稟賦不足,致腎精虧虛,則目睛失潤,出現視物模糊。
  3. 氣血兩虛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皆可使目絡空虛,神光衰微,表現為眼暗。
  4. 痰濕上擾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阻滯目絡,亦可導致視物昏暗。
  5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目絡,或耗傷陰液,亦可致目昏不明。

臨床表現

眼暗患者常見視物模糊、眼前如有薄霧遮擋,或自覺光感減弱,久視易疲勞,甚者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。若因痰濕或肝火所致,可能兼見胸悶脘痞、口苦咽乾等實證表現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眼暗強調辨證施治,根據病因不同選用相應治法:

  • 肝血不足:治宜滋養肝血,方用四物湯加枸杞、菊花。
  • 腎精虧虛:治宜補益腎精,方選杞菊地黃丸駐景丸
  • 氣血兩虛: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益氣聰明湯
  • 痰濕上蒙:治宜化痰祛濕,方用溫膽湯加蒼朮、菖蒲。
  • 肝鬱化火:治宜疏肝清熱,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決明子、青葙子。

古籍記載

《千金翼方》將眼暗歸於「七竅病」範疇,強調內調臟腑為治本之策。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指出:「目昏者,視物不明,如紗遮睛」,並分虛實論治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出「目昏多因肝腎虧」,重視滋補肝腎在眼科疾病中的應用。

眼暗一證,雖以虛證為多,然臨床須詳辨病因,結合四診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目睛清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