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胞
眼胞,又稱眼瞼,為人體解剖名稱,首見於《脈經》,指覆蓋於眼球前部的柔軟組織結構,分為上眼胞(上瞼)與下眼胞(下瞼),具有保護眼球、調節光線及分泌淚液等功能。
中醫理論中的眼胞
在中醫學中,眼胞不僅是解剖結構,更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」,而眼胞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,尤與脾、胃、肝、腎等臟腑關係密切。
-
臟腑歸屬
- 脾主肌肉:眼胞屬肌肉組織,其開合與脾氣盛衰相關。脾氣虛弱時,可致眼胞鬆弛、下垂(如「瞼廢」)。
- 胃經循行: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,其經氣亦影響眼胞氣血濡養。
- 肝開竅於目: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,可反映於眼胞色澤、腫脹等變化。
-
經絡聯繫
- 眼胞周圍分佈多條經脈,如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等,經氣不通時,可能引發眼胞浮腫、疼痛或瞼緣病變。
病理表現與證候
中醫臨床常通過觀察眼胞形態、色澤判斷內在病機:
- 眼胞浮腫:多與脾虛濕盛、腎氣不化水濕相關,常見於水腫病證。
- 眼胞紅赤:多屬風熱或肝火犯目,如「針眼」(麥粒腫)。
- 眼胞下垂:脾虛氣陷或先天不足所致,可見於「上瞼下垂」。
- 眼胞晦暗:提示氣血瘀滯或腎精虧虛。
古籍記載
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眼胞與臟腑關係,強調「瞼瞼屬脾,肉輪主之」,並記載針灸與方藥調治眼胞疾病之法。
綜言之,眼胞在中醫理論中為觀察臟腑氣血盛衰的重要窗口,其診治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和內在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