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胞菌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胞菌毒

病名:眼胞菌毒,又稱「瞼緣菌毒」,屬中醫眼科疾病範疇。此症以瞼緣處長出菌狀小泡為主要特徵,患處不痛不癢,然可致眼瞼外翻、淚液外溢,甚則影響視物清晰度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脾胃濕熱內蘊,上攻於目,或風熱外邪侵襲瞼緣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濕毒鬱結而成。脾主肌肉,眼瞼屬脾,若脾經濕熱久鬱,化毒上犯,則易發為菌毒。此外,肝經鬱火或肺胃積熱,亦可循經上擾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瞼緣生有小泡,形如菌狀,色多淡紅或黃白,觸之柔軟,無明顯痛癢。日久則眼瞼翻脹,淚液頻流,視物模糊,若延誤治療,恐致瞼緣潰爛,甚則影響目珠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脾瀉熱:主方選用《涼膈清脾飲》,此方兼清脾胃濕熱與上焦風火,尤適於脾經鬱熱兼夾風邪者。若兼肝火熾盛,可酌加梔子、黃芩以清肝瀉火;若濕重者,佐以茯苓、薏苡仁健脾滲濕。
    • 解毒散結:若熱毒壅盛,可配合《黃連解毒湯》加減,以黃連、黃柏清熱燥濕,金銀花、連翹解毒散結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外洗:以《清涼圓》煎湯外洗患處,取其薄荷、菊花、黃連等藥清熱解毒、疏風止淚之效。
    • 手術療法:若菌毒經久不消,或潰爛難癒,可考慮以鋒針挑破排膿,或以手術切除腐肉,後續以生肌散外敷,促進癒合。

古籍參考
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瞼邊菌毒,濕熱所聚,治當清脾化濕。」《銀海精微》亦載:「菌毒鬱結,非獨外治可癒,需內消其源。」可見本病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

補充說明
此症與西醫「瞼緣炎」或「瞼板腺囊腫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從脾胃濕熱或風熱壅滯論治,強調調理內在失衡以祛除病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