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胞痰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胞痰核

病名
眼胞痰核,又稱「胞瞼痰核」或「脾生痰核」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此症特徵為眼瞼皮下生結塊,觸之硬實,推之可動,形如豆棗,皮色如常,無明顯紅腫疼痛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眼胞痰核濕氣郁,核結如棗如豆形,皮里肉外推之動,皮氣如常硬不疼。」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脾胃功能失調,痰濕內蘊,與氣滯、熱鬱互結,阻滯眼瞼經絡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痰濕凝結: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濕上泛胞瞼,結聚成核。
  2. 氣滯熱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熱灼津液為痰;或外感風熱,與內在痰濕搏結,蘊於胞瞼之間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主證:眼瞼皮下結塊,大小不一,觸之光滑,推之可移,皮色不變,無壓痛,病程緩慢。
  • 治法:以化痰散結、行氣通絡為主,兼清熱或健脾化濕。

常用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化堅二陳丸(《醫宗金鑒》):由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連、白僵蠶組成,功能化痰清熱、軟堅散結,適用於痰熱互結之證。
    • 清氣化痰丸:若兼見口苦、苔黃膩,可加黃芩、瓜蔞仁以增強清熱化痰之效。
    • 六君子湯加減:若脾虛痰盛,伴面色萎黃、食少乏力,可配伍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祛濕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生南星醋磨塗敷:取生南星研磨成粉,蘸醋外塗患處,取其辛溫散結之性,助消痰核。
    • 如意金黃散調敷:適用於痰核微紅或伴輕度熱感者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針眼(麥粒腫):急性發作,局部紅腫熱痛,膿成後可潰破,屬熱毒壅盛。
  • 胞虛如球(眼瞼水腫):眼瞼浮腫鬆軟,按之凹陷,多為脾腎陽虛水泛。
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痰核結於睥間,睥外皮內,其形如豆……乃痰飲乘氣火上升而結。」強調痰、氣、火三者相搏為病。此症治療需結合體質,久病者當佐以活血通絡之品,如丹參、赤芍,以防痰瘀互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