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保健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
眼保健操:中醫視力保健的實踐

眼保健操是一種結合了中醫經絡學說和按摩手法的視力保健方法,旨在透過對眼部周圍特定穴位和部位的輕柔按摩,達到保護視力、預防和改善近視的效果。這種方法的核心理念是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以此來消除眼部肌肉疲勞,緩解睫狀肌痙攣,並減輕眼部瘀血,從根本上改善眼睛的生理狀態。

在中醫的視角下,眼睛不僅是視覺器官,更是臟腑精氣上注之處,尤其是,素有「肝開竅於目」之說。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正常與否,直接影響到眼睛的滋養和氣血運行。此外,許多重要經絡如足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等都直接或間接循行於眼部周圍。因此,透過按摩這些經絡上的穴位,能夠調節相關臟腑的功能,使氣血順暢地輸送到眼部,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。

眼保健操的淵源可追溯至古代養生文獻。例如,《諸病源候論.目暗不明候》中便記載了「以兩手中指……相摩,拭目,令人目明」的按摩方法,這與現代眼保健操中摩擦眼周的動作有異曲同工之妙。而《聖濟總錄》引《太上三關經》的內容則更為詳盡:「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兩眥,閉氣為止,氣通即止。終而復始,常行之,眼能洞見。又雲:導引畢,以手按目四眥,三九遍捏,令見光明,是檢眼神之道,久為之,得見靈也。」這段描述提及了按摩目內眥(即睛明穴附近)以及「按目四眥」,並與呼吸配合,旨在通暢氣機,促進眼部光明,強調了長期堅持對視力的助益。

新中國成立後,在這些古代養生智慧的基礎上,結合現代人生活習慣和近視高發的現狀,編創並推廣了多種形式的眼保健操,並在各級學校中廣泛推行,對保護學生的視力發揮了積極作用。常見的眼保健操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關鍵穴位和部位的按摩:

  • 揉天應穴:位於眉毛內側邊緣,眼眶骨上緣的凹陷處。按摩此穴能疏通眼部氣血,緩解眼肌疲勞。
  • 擠按睛明穴:位於鼻根部,內眼角旁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穴,按摩此穴能清頭明目,改善眼部血液循環。
  • 按揉四白穴:位於眼眶下緣中央,直對瞳孔下方。這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,按摩此穴有助於緩解眼肌疲勞和眼部脹痛。
  • 按太陽穴並輪刮眼眶: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的凹陷處。按摩太陽穴配合沿著眼眶周圍進行刮揉,能疏散頭部鬱滯之氣,促進眼周氣血循環,減輕眼壓。
  • 按揉風池穴:位於頸後,枕骨下緣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處。這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,按摩此穴能疏風清熱,對緩解眼睛疲勞、頭痛、頸部僵硬等症狀有益。
  • 乾洗臉:此動作通常在最後進行,透過雙手搓熱後輕撫面部,有助於全身氣血的調暢,放鬆面部肌肉,間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。

透過對這些特定穴位和區域的按摩,眼保健操能夠有效刺激眼部周圍的經絡穴位,改善眼部氣血供應,緩解眼肌緊張,對於預防近視有顯著效果,並對治療假性近視以及改善視力減退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。其原理在於通過物理刺激,改善眼部微循環,消除局部炎症和代謝廢物堆積,從而維持眼睛的健康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