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唇蛔蟲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唇蛔蟲徵爲中醫診斷蛔蟲病之特殊體徵,其特徵主要體現於目睛與唇部之異常表現。

眼部徵象(目診):
患者鞏膜(眼白)可見細小藍灰色斑點,或呈不規則網狀紋路,多分布於白睛邊緣或角膜周圍。此乃中醫「白睛青紫,蟲積之兆」理論之體現,認爲蛔蟲擾動腸胃,日久生熱,上熏於目,絡脈瘀滯而成。

唇部徵象(唇診):
下唇內側黏膜處可觀察到散在之粟米樣顆粒,色白而半透明,或微隆起於黏膜表面。此屬「唇粟」,因蛔蟲寄生腸道,濕熱內蘊,上蒸於口唇,致使氣血凝滯,痰濕結聚而成。

中醫病機分析
眼唇蛔蟲徵與「蟲積證」密切相關。蛔蟲擾動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;目爲肝竅,唇屬脾土,肝脾失調則邪氣上浮,顯現於相應官竅。此徵象多伴見脘腹脹痛、面色萎黃、夜間磨牙等症,符合「蟲積引動肝風」「濕熱上攻」之病機演變。

與西醫診斷之異同
中醫望診注重局部徵象與整體病機之聯繫,而西醫多以糞便檢出蟲卵爲確診依據。然眼唇蛔蟲徵爲中醫經驗診法之一,可作爲輔助參考,尤見於蟲病早期或蟲卵未明顯排出之階段。

歷史文獻佐證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提及「蟲病者,目下有赤紋,唇生白點」;《幼幼集成》亦載「凡蟲痛,面白唇紅,舌有白花點」,皆與此徵象相類,突顯傳統中醫對體表徵候與內在蟲積關聯之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