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大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大嘴,又稱內眥,乃中醫解剖學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清代醫籍《廣勤軒遺稿》。此術語特指目內側眼角處,即上下眼瞼於鼻側相連結之部位,為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區域。

從經絡理論觀之,內眥與五臟六腑具密切聯繫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載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其中內眥屬血輪,應於心臟,此處色澤、形態之變化,可反映心氣盛衰及血脈狀態。臨症所見,若內眥赤脈貫睛,多主心火上炎;若見淡白無華,則常為心血不足之候。

在診斷學上,內眥與外眥(銳眥)相較,更有「望診要衝」之稱。蓋因內眥近鼻根,其處肌膚菲薄,色脈顯露尤為清晰。歷代醫家視此處靜脈顯露程度為「目系絡脈」診法之重要指標。若見絡脈赤而粗大者,多屬實熱證;細淡隱約者,則多為虛寒之象。

治療方面,內眥附近穴位如睛明穴,為治療目疾之要穴。該穴正當目內眥外上方凹陷處,針刺此穴可調和膀胱經氣,對內眥赤癢、迎風流淚等症有良效。另據《銀海精微》所述,內眥紅腫潰膿之「睛疳」症,當從心脾積熱論治,方用導赤散合瀉黃散加減。

在歷代眼科專著中,內眥之生理病理論述頗詳。如《審視瑤函》謂:「大眥赤者心之實,小眥赤者心之虛」,揭示內眥色診之細微辨證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更於內眥解剖有精確描述:「大眼角者,乃目之兩頭,白睛盡處是也」,並載其病變可致「赤脈貫瞳」等險候。

此部位之命名蘊含象形之義,「眼大嘴」既狀其形態膨大如口,亦暗喻其為目精衛外之門戶。考「眥」字本義為目眶,而「大眥」與「小眥」(外眥)相對,體現中醫對眼部結構觀察之精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