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帶
眼帶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指人體眼周之筋肉組織,亦即現代醫學所稱「眼外肌」。其功能主司眼球運動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乃維持視覺協調之關鍵結構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所屬:
眼帶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相繫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,胃經「循鼻外,上入齒中」,膽經「起於目銳眥」,二者氣血濡養眼周筋肉,使其得津液潤澤而運轉靈活。 - 與五臟關聯:
中醫有「肝開竅於目」之說,肝主筋,眼帶屬筋之屬,故其功能強弱與肝血充盈與否直接相關。肝血不足,可致眼帶失養而出現視物昏花、眼球轉動遲澀;肝風內動則易見眼帶拘急,引發目偏視或震顫。 - 氣血濡養:
《銀海精微》強調眼帶需「血氣和則目能遠視」,若氣滯血瘀或氣虛血弱,皆可能影響眼帶張力,導致複視、斜視等症。例如,脾虛氣弱時,水穀精微不達於目,眼帶筋肉失於溫煦,可現上胞下垂(眼瞼下垂)之候。
病理表現
- 風邪中絡:外感風邪侵襲眼帶,可致筋肉麻痹,症見突然眼球偏斜、轉動受限。
- 痰濕阻絡:痰濕內蘊,阻滞眼帶氣血,常見眼胞腫脹、重墜,甚則眼帶弛緩而視一為二。
- 肝陽化風:肝陰不足,陽亢化風,眼帶牽掣失衡,多見眼球震顫或目睛上吊。
典籍補充
除《銀海精微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論及眼帶病機,如「目偏視者,由目帶風邪所傷」,進一步闡明外邪與內傷皆可影響眼帶功能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更詳述「眼帶弛張」與氣血盛衰之關係,強調調和肝脾為治本之法。
此名詞雖溯自古籍,然其理論與現代中醫臨牀辨析眼科疾病(如風牽偏視、通睛等)仍相契合,為中醫眼科學重要基礎概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