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丹

病名與定義
眼丹為中醫外科病證之名,屬眼瞼疾患範疇。其特徵為胞瞼(眼皮)驟發漫腫赤痛,局部硬結堅實,觸之拒按,甚則化膿潰破。此病與西醫之「眼瞼蜂窩組織炎」或「眼瞼膿腫」相近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九,並於《外科正宗》等典籍進一步闡述病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眼丹之形成與脾、胃二經關係密切。

  1.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客於胞瞼,與氣血相搏,壅滯經絡,發為腫痛。
  2.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熱毒上攻目竅,結於胞瞼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脾經有風,胃經多熱,共結為腫」,強調風熱相兼為病;風邪盛者,浮腫易散;熱毒重者,則硬結難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階段:胞瞼紅腫焮熱,邊界不清,疼痛拒按,或伴惡寒發熱、頭痛等表證。
  • 成膿階段:數日後腫處局限,頂部變軟,按之波動,為膿成之兆。
  • 潰後期:膿液排出後,腫痛漸退,若餘毒未清,可見瘡口難斂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風熱客瞼(初期)

    • 主證:胞瞼浮腫赤痛,畏寒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荊防敗毒散加減,常用荊芥、防風、金銀花、連翹等。
  2. 脾胃熱毒(中期)

    • 主證:胞瞼硬結紅紫,疼痛劇烈,口渴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脾胃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清胃散合黃連解毒湯,酌加石膏、大黃以通腑泄熱;膿成未潰者,可配合托毒透膿之品,如穿山甲、皁角刺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未潰期: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患處,清熱解毒、散瘀消腫。
  • 膿成期:切開排膿,引流瘡毒,外貼紅油膏祛腐生肌。

古籍與學理依據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眼丹屬陽明鬱火」,強調胃經熱盛之本;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亦載其治法,以清熱瀉火為主,輔以活血散結。此類論述,均為後世辨治眼丹之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