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疸

眼疸為中醫病證名,屬外障眼病範疇,特徵為下眼瞼內側生出細小如粟粒、色黃質軟的肉粒,形似小泡,簇聚分布。此病名首見於古代醫籍《銀海精微》,又名「瞼中生粟」,與脾經功能失調及外感風熱之邪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眼疸的形成主要因「脾經風熱」上攻於目所致。《審視瑤函》指出:「脾主肌肉,風熱相搏,結於胞瞼,遂成粟瘡。」脾失健運則濕濁內蘊,風熱外襲則循經上擾眼竅,二者交蒸於胞瞼肌腠,導致氣血壅滯,化為黃色粟狀贅生物。若遷延不愈,可能轉為「胞虛如球」(脾虛濕盛)或「瘀血侵睛」(熱鬱血瘀)等變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除眼瞼內粟粒狀贅生物外,常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局部症狀:眼瞼微腫、瘙癢澀痛,瞼內膜色紅或淡黃,粟粒易潰破滲出黏濁液。
  • 全身兼症:口黏口苦、脘腹痞滿(脾濕)、舌苔黃膩(濕熱徵象),或見發熱惡風(風熱表證)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方藥

以「清脾瀉熱、祛風散邪」為原則,經典方劑如下:

  1. 驅風散熱飲子(出自《銀海精微》)
    • 組成:防風、羌活、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薄荷等。
    • 加減:若濕重加蒼朮、陳皮;熱盛加石膏、知母。
  2. 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    • 適用於脾經伏火兼風熱者,以藿香、石膏、梔子為主藥。

外治療法

  1. 黃連西瓜霜眼藥水
    • 黃連清熱解毒,西瓜霜瀉火消腫,合用以點眼。
  2. 中藥薰洗
    • 方用蒲公英、野菊花煎湯濾淨,溫洗患眼,每日3次。

典籍考據

《目經大成》提及:「粟瘡生於脾輪,軟黃如米,風濕熱合而為病。」此說延伸說明眼疸與「粟瘡」病機類似,然粟瘡多屬濕熱偏重,而眼疸偏向風熱初起。另有《證治準繩》載「椒瘡」「栗瘡」之辨,強調眼疸病位較淺,預後較佳。

相關病證辨異

  • 椒瘡(沙眼):顆粒堅硬、色紅而尖,屬胞瞼血瘀,與「眼疸」之軟黃粟粒不同。
  • 胞生痰核(霰粒腫):瞼內無痛性硬結,多因痰濕凝滯,需化痰散結治之。

眼疸反映臟腑與外邪互動的病理變化,臨床須結合局部與全身證候,細辨風、熱、濕之孰輕孰重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