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黃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帶下黃候

帶下黃候,又稱「黃帶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七。其名「帶下」泛指婦女陰道分泌物異常,「黃候」則指其色黃,質地或稠或稀,多伴隨特定全身症狀。此病屬「帶下病」範疇,與任脈、帶脈失調,及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帶下黃候主要因濕熱內蘊,下注任帶二脈所致,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濕熱下注:因飲食不節(如嗜食辛辣厚味)、外感濕邪,或情志鬱結化熱,導致濕熱互結,流注下焦,損傷任帶,使帶下色黃如膿,質黏稠,氣味腥臭。
  2.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不化,濕濁下注,久則鬱而化熱,形成黃帶,其質多稀薄,色淡黃,伴隨脾虛症狀如倦怠、食少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陰道分泌物色黃,或如茶汁,或如豆渣,質地黏稠或稀薄,氣味腥穢。
  • 兼症:或見陰部瘙癢、小便短赤、口苦咽乾;若脾虛者,可兼見面色萎黃、脘悶納呆、大便溏薄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經濕熱證:帶下黃稠如膿,氣味臭穢,伴陰部灼熱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。
  2. 脾虛濕熱證:帶下淡黃質稀,連綿不斷,兼有肢倦乏力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濡緩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熱利濕、健脾固帶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經濕熱: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以瀉肝火、利濕熱。
  • 脾虛濕盛:宜選完帶湯加減,佐以黃柏、車前子等清利濕熱之品。

古籍論述
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帶下者,由勞傷過度,損動經血,致令體虛受風冷,風冷入於胞絡,搏其血之所成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明黃帶成因,強調「任脈濕熱」與「帶脈不固」之交互影響,並創制易黃湯專治此證。

此病證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重視整體調理,強調從臟腑、經絡辨治,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