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疳

病證名,出自《太平聖惠方》,屬小兒疳疾之一,主因疳積化熱,肝火上攻於目所致。其證候特點為眼目受累,並伴有疳積內傷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眼疳之發病,多因小兒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,積滯久蘊化熱;或情志失調,肝氣鬱滯,鬱久化火,循經上擾目竅而成。疳疾日久,氣血生化乏源,肝血不足,目失所養,復加肝火上炎,故見眼部諸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部症狀:初起雙目癢澀、赤爛,繼則紅腫熱痛,羞明畏光,時常流淚;病情進展可致白睛生翳,甚則翳膜遮睛,影響視力。
  • 全身症狀:常見口渴善飢、形體消瘦、毛髮枯焦、腹脹泄瀉、鼻腔乾燥等疳積傷陰之候。

辨證分型

眼疳之證,當辨虛實:

  1. 肝火熾盛:以眼部紅腫熱痛、羞明流淚為主,兼見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肝脾兩虛:眼部翳障隱隱,目澀難睜,伴面色萎黃、食少便溏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初期肝火亢盛:治宜清肝瀉火、解毒退翳,可用《龍膽瀉肝湯》加減(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柴胡等),或《瀉肝湯》清泄肝經實熱。
  • 後期陰傷翳障:若熱退而翳膜未消,宜滋陰養血、退翳明目,選用《醫宗金鑒》之清熱退翳湯(如蟬蛻、木賊草、密蒙花、生地、當歸等),或配合《石斛夜光丸」調養肝腎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肝俞、太衝、光明等穴,以疏肝明目;配合四縫穴刺血治疳積。
  • 外治:可選用黃連煎湯熏洗眼目,或外用清熱解毒之眼藥膏。

眼疳一證,反映了中醫「肝開竅於目」與「疳積傷肝」的理論關聯,治療需標本兼顧,既清肝火,又調脾胃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