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花
病證名,指視物模糊、昏矇不清之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二》云:「眼花者,眼光昏散也。」此症多因肝腎精血不足,或氣血虧虛,致目失所養;亦有因痰濕上擾、肝陽上亢,或瘀血阻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虧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肝開竅於目。若肝血不足,腎精虧損,則目竅失養,發為視物昏花,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或思慮過度,耗傷氣血,目絡空虛,故見視物模糊,兼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怔忡等。
- 痰濕內蘊:脾失健運,聚濕成痰,痰濁上蒙清竅,則見目矇如霧,頭重胸悶,苔膩脈滑。
- 肝陽上亢:肝陰不足,陽亢化風,風陽上擾清空,症見目眩眼花、頭脹易怒,舌紅脈弦。
- 瘀血阻絡:頭目外傷或久病入絡,血行不暢,瘀滯目系,可見視物昏花,兼見舌暗或有瘀斑。
辨證論治
- 肝腎陰虛:治宜滋補肝腎、益精明目,方用杞菊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丹皮、枸杞、菊花)加減。若陰虛火旺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。
- 氣血不足:治宜補益氣血,方選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或益氣聰明湯(黃耆、人參、升麻、葛根、蔓荊子、芍藥、黃柏、甘草)。
- 痰濕阻竅:治宜化痰祛濕,方用溫膽湯(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苓桂朮甘湯。
- 肝陽上亢:治宜平肝潛陽,方選天麻鉤藤飲(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、梔子、黃芩、牛膝、杜仲、益母草、桑寄生、夜交藤、茯神)。
- 瘀血內阻:治宜活血化瘀通絡,方用通竅活血湯(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老蔥、生薑、大棗、麝香)。
針灸治法
可取肝俞、腎俞、睛明、風池、太陽等穴,以調肝腎、通絡明目。虛證用補法,痰瘀實證用瀉法。
備考
《靈樞·大惑論》言:「五藏六府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故眼花一症,雖現於目,實關乎臟腑氣血之盛衰,臨證尤當審因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