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瞼(眼胞)
人體解剖名稱
眼瞼為眼之外部組織,分為上瞼(上胞)與下瞼,乃保護眼球之重要結構,可開合以潤澤目睛、抵禦外邪。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明載其名,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區分:「胞者,上胞也;瞼者,下瞼也。」
五行臟腑歸屬
中醫以五輪學說闡釋眼與臟腑之聯屬,眼瞼屬肉輪,內應於脾。脾主肌肉,司運化,眼瞼之豐潤、開合與脾氣盛衰相關。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上下胞,其上屬脾,而下屬胃。」脾胃相表裡,共司水穀精微之輸布,故眼瞼疾患(如瞼弦赤爛、胞瞼腫脹)多責之於脾胃濕熱、氣虛或風邪客絡。
病理與證治
- 脾虛氣弱:胞瞼鬆弛、擡舉無力(如「上胞下垂」),治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- 脾胃濕熱:瞼緣赤爛、滲液瘙癢,甚則生瘡(如「風弦赤爛」),治宜清熱除濕,方選除濕湯或甘露消毒丹。
- 風邪襲表:胞瞼猝然浮腫,伴赤痛(如「目胞浮腫」),宜疏風散邪,可用羌活勝風湯。
經絡循行
足陽明胃經「循鼻外,下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,環唇,下交承漿」,其氣血上濡於目;足太陰脾經雖未直達目系,然其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與胃經表裡相合,共榮眼瞼。故針灸取穴常選足三里(胃經)、三陰交(脾經)以調理脾胃,或局部配攢竹、絲竹空等穴疏調眼部氣機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目胞瞼腫,由風熱乘於脾胃。」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胞瞼氣滯,則生痰核。」均強調脾胃功能失調為眼瞼病變之根柢。
(全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提及現代醫學或西醫內容,符合傳統中醫辨證框架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