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瞼垂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瞼垂緩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病症範疇,指眼上胞(上眼瞼)下垂緩弛、難以提舉的表現。《聖濟總錄・卷一百一十》記載:「眼瞼垂緩者,以血氣不足,膚腠開疏,風邪容於瞼膚,其皮垂緩,下覆睛輪。」說明此症與氣血虛弱、腠理不密、風邪乘虛侵襲有關,致眼瞼肌膚失於濡養,鬆弛下墜,甚則遮蔽瞳仁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眼瞼垂緩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致使經絡失養絡脈空虛。具體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氣血兩虛:脾主肌肉,脾胃虛弱則清陽不升,氣血無以上濡眼瞼,肌肉無力支撐。
  2. 風邪客絡:衛外不固,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目絡,阻滯氣血運行,誘發瞼膚弛緩。
  3. 肝腎虧虛:肝開竅於目,肝腎精血不足,目系失養,可致眼瞼下垂,多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單側或雙側上胞下垂,輕者半掩睛瞳,重者全覆黑睛。
  • 常伴精神疲乏、面色少華、納差便溏(氣血虛證),或惡風頭痛(風邪證)。
  • 先天者多見自幼發病,後天者多漸進加重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益氣升陽:適用於氣虛下陷證,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加減,以升提陽氣。
  2. 祛風通絡:風邪客絡者,選用羌活勝風湯正容湯,疏風散邪,活血通絡。
  3. 滋補肝腎:肝腎不足者,以杞菊地黃丸右歸飲加減,填精養血。

針灸療法
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陽明胃經為主,常用攢竹睛明足三里三陰交等穴,配合艾灸百會以助升陽舉陷。若兼風邪,可加風池合谷祛風通絡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風牽偏視」(類似現代醫學之眼肌麻痺)相區別,後者多伴眼球轉動受限或複視,病位更深,涉及經筋受邪。

此症歷代醫籍歸於「上胞下垂」「睢目」等範疇,治療需審因辨證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