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睫連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睫連札,又稱目連札,初見於明代醫家薛己所撰《保嬰撮要》。此症以眼瞼頻頻眨動難以自主為主要特徵,屬中醫「目劄」範疇。在五輪學說中,眼瞼歸屬脾土所主,故其病機多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從經絡理論分析,足厥陰肝經"連目系",足陽明胃經"旁納太陽之脈",眼瞼異常眨動實為經氣逆亂之外候。臨床常見兩種證型:一是肝鬱化火證,多因情志不暢致肝失疏泄,鬱而化火,熏灼目系,症見眼瞼頻眨、目赤澀痛,可伴口苦咽乾;二是脾虛肝旺證,乃脾胃虛弱生化不足,土虛木乘,風動於上,表現為時發眼瞼瞤動、納差便溏。

《靈樞·大惑論》言"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",眼睫連札實為臟腑功能失調之徵象。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"目數瞬動,風入於絡",提示此症與外風引動內風相關。治療上當遵循"補土抑木"或"清肝息風"之法,前者可用五味異功散加減,後者宜選瀉青丸化裁。明代《審視瑤函》更提出針刺攢竹、絲竹空等穴以調和局部經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