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疽
眼疽為中醫病名,屬胞瞼瘡瘍範疇,指因毒邪內陷,致胞瞼局部硬腫色暗,纏綿難癒之病症。首載於《青囊真秘》卷一,其病機多與氣血瘀滯、熱毒壅結相關,亦可因正氣虛弱,邪毒難散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熱毒熾盛:外感風熱邪毒,或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脾胃積熱,上攻目竅,燻灼胞瞼,氣血壅滯而發爲疽腫。
- 氣血瘀阻:七情內傷或久病耗氣,致氣機不暢,血行遲滯,毒邪鬱結不散,形成暗紅硬腫。
- 正虛邪戀:素體脾虛或久病正氣不足,無力托毒外出,瘡瘍失於透發,遂成疽證難癒。
臨床表現
胞瞼局部腫硬,皮色暗滯,或呈紫紅,觸之疼痛不甚,然病程遷延,癒合遲緩。可伴輕微畏寒發熱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状,或僅見局部症候。
中醫辨治
-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熱毒壅盛者,方選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加減,兼疏散風熱可佐金銀花、連翹。
- 活血托毒:氣血瘀滯者,宜仙方活命飲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合托裏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,以化瘀透膿。
- 補益氣血:正虛毒戀者,可用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輔以黃耆、皂角刺以扶正托裏。
-
外治法
- 初起可敷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以消腫止痛;若膿成難潰,可外貼咬頭膏促其破潰。
古籍考證
除《青囊真秘》外,《外科啟玄》提及「眼疽多因毒氣沉滯」,強調其病程纏綿;《目經大成》則載「疽發瞼弦,色晦不紅」,描述其皮色特徵。此病與西醫「瞼板腺慢性炎症」或「眶周蜂窩組織炎」之頑固病例有相近之處,然中醫辨治重整體調理,尤重氣血陰陽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