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科乃中醫學重要分支,專司目疾診治與調養。其發展源遠流長,肇始於先秦,《黃帝內經》已有「目者,宗脈之所聚」之論,奠定理論根基。唐代隸屬耳目口齒科,至宋代始獨立成科,《太平聖惠方》首設眼專篇,金元四大家更從火熱、痰濕等病機深化眼病辨證。明清時期,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眼科專著輩出,形成獨特理論體系。

中醫眼科以「五輪學說」為核心理論,將眼部分為肉輪(胞瞼)、血輪(兩眥)、氣輪(白睛)、風輪(黑睛)、水輪(瞳孔)五大區域,分屬脾、心、肺、肝、腎五臟。如《證治準繩》云:「目竅於肝,生於腎,用於心,統於肺,藏於脾」,強調目疾與臟腑失調密切相關。臨證常見肝火上攻致目赤腫痛、肝腎陰虛引發視物昏渺等證型,治療上除內服湯藥外,尤重針刺睛明、攢竹等眼周穴位,並配合蒲公英、菊花等外敷熏洗。

特色診法如「望目辨證」,通過觀察白睛血絡形態、瞳神色澤變化判斷病位深淺,如《目經大成》記載:「赤脈貫瞳,火熾刑金」即指赤脈貫穿瞳孔乃肺火熾盛之兆。治法除內服方劑外,更發展出針撥内障、鐮洗出血等獨特外治法,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詳載金針開内障術,展現古代精準手術技術。

歷代醫家尤重保養目力,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倡「目勿妄視」以節耗精血,《養生方》載「熨目」「運睛」等導引法,清代《一草亭目科全書》更集食療、藥枕等調養法之大成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於眼科的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