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黑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帶下黑候

帶下黑候,又稱黑帶,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七。此症屬「帶下病」範疇,以陰道分泌物色黑如豆汁,或兼見黏稠腥穢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黑帶多因腎虛濕熱瘀滯,或寒凝胞宮所致。其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1. 腎陽虛衰:腎主水,色黑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寒濕內生,下注胞宮,則帶下色黑質稀。
  2. 濕熱蘊結:濕熱久蘊下焦,與血相搏,化為瘀濁,致帶下色黑黏稠,氣味腥臭。
  3. 瘀血內阻:情志不遂,氣滯血瘀,或產後胞脈空虛,瘀血未盡,結於胞宮,化為黑帶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陰道分泌物色黑,或如豆汁,或如墨汁,質地或清稀或黏稠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腎虛者,多伴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。
    • 濕熱者,常見陰部灼熱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血瘀者,可見少腹刺痛、月經不調、舌質紫暗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黑帶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腎陽虛證

    • 治法:溫腎助陽,固澀止帶。
    • 方藥:內補丸(《女科切要》)加減,常用鹿茸、菟絲子、附子等。
  2. 濕熱瘀阻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化瘀止帶。
    • 方藥:易黃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合桃紅四物湯,選用黃柏、山藥、車前子等。
  3. 寒凝血瘀證
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化瘀。
    • 方藥: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加減,常用小茴香、乾薑、當歸等。

古籍記載
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帶下黑者,腎臟虛冷,故令帶下而黑也。」強調腎虛與黑帶之關聯。後世醫家如傅青主進一步闡述濕熱鬱久化黑之機轉,豐富其辨證體系。

此症雖臨床少見,然病機複雜,需結合全身症狀詳辨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