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眶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眶骨
別稱與出處
眼眶骨,又稱「目眶骨」或「眼匡骨」,首見於《秘傳證治要訣》卷五,為中醫解剖學專有名詞,指環繞眼珠周圍之骨性結構。
解剖形制與功能
中醫所述之眼眶骨,形似四邊錐體,構成顱面部之骨腔,其內涵目珠(眼珠)及絡脈、津液等附屬組織。此骨腔不僅具容納之功,更為「目系」之固護屏障,使目珠得安其位,免受外邪侵擾。
經絡聯繫
眼眶骨與多條經絡密切相關:
- 足太陽膀胱經: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循行於眶上緣,主司目之開闔與視物辨色。
- 足少陽膽經:行經目外眥(瞳子髎穴),與「目銳眥」相連,影響眼球轉動。
- 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:其支脈亦絡於眼眶周圍,協調目之精微運化。
中醫生理與病理
眼眶骨之狀態可反映臟腑氣血盛衰:
- 腎精充盛:則眼眶堅固,目珠潤澤有神。
- 肝血不足:易見眼眶下陷,目乾澀昏花。
- 脾虛濕困:可致眼胞浮腫,骨框承托無力。
古典醫籍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眼眶骨作為精氣上注之通路,若骨腔變形或氣血滯澀,可致「目眩」、「視歧」等症。
與五輪學說之關聯
眼科五輪學說中,眼眶骨屬「肉輪」(胞瞼)之基底,與脾土相應。脾主肌肉,若脾氣虛弱,可致眼眶鬆弛、眼瞼下垂;若風熱邪毒客於眶骨,則發爲「眼丹」(眶周腫痛)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闡述:「眼眶者,目之郭也,氣血所榮,風邪所客。」強調其既為氣血濡養之域,亦為外邪侵入之徑,臨床診察時需審其形色、觸其寒溫,以辨內外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