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力,乃中醫生理名詞,專指眼睛視物之能力,現代亦稱「視力」或「目力」。中醫理論中,眼力不僅為單純的視覺功能,更與臟腑氣血、經絡運行密切相關,為整體生理狀態之外顯。
一、中醫理論基礎
- 與五臟之關係
中醫認為「目為肝之官」,眼力之強弱直接反映肝血之盛衰。肝主藏血,其精氣上注於目,故肝血充盈則目能視物清明;若肝血不足,則易出現視物模糊、乾澀等症。此外,心主血脈,脾主運化,肺主氣,腎藏精,五臟之精氣皆通過經絡上濡於目,共同維繫眼力之正常功能。 - 經絡聯繫
十二經脈中,手足三陽經皆循行於目周,尤以足厥陰肝經與目系直接相連。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云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。」說明眼力之維繫需依賴經絡氣血之濡養。 - 氣血與神的作用
中醫強調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血為眼力之物質基礎,氣為推動之力,而「神」則主宰視覺之靈敏度。若氣血調和,神氣充沛,則眼力敏銳;反之,氣滯血瘀或氣血虧虛,皆可導致視物昏矇。
二、分類與表現
- 正常眼力
中醫稱為「目明」,指視物清晰、辨色無誤,且能適應遠近焦距之調節,此為臟腑協調、氣血充盈之象。 - 異常表現
- 目昏:視物昏暗不清,多因肝腎陰虛或氣血不足所致。
- 目澀:眼乾澀難睜,常與肝血虛或津液耗損相關。
- 視惑:視物變形或見黑影飄舞,多因痰濕上擾或肝陽上亢。
三、相關中醫概念
-
目系
為眼球內連於腦之脈絡組織,中醫視其為肝經與腦相通之通路,與視覺資訊傳導密切相關。 - 五輪學說
將眼部分為五輪(肉輪、血輪、氣輪、風輪、水輪),分別對應脾、心、肺、肝、腎,眼力之異常可依五輪定位推斷病變臟腑。 - 神光
《銀海精微》提出「神光者,目內自然能視之精華也」,指眼力內在之本源能量,與先天腎精及後天脾胃之氣相關。
四、養護觀點
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,強調日常調攝以保眼力,如「久視傷血」提醒避免過度用眼,而「瞑目養神」則為簡單有效的休憩法。此外,食療如枸杞、菊花等具養肝明目之效,亦可輔助維持眼力。
(註:本文純述中醫理論,不涉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