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赤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帶下赤候
帶下赤候,又稱「赤帶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七。其特徵為女性陰道分泌物中混有血色,色赤或赤白相兼,質地黏稠,連綿不斷,與月經周期無直接關聯。此病多因濕熱、肝鬱、脾虛或腎陰不足所致,病機涉及衝任失調、帶脈不固,需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
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濕熱;或外感濕邪,蘊結下焦,損傷任帶二脈,迫血妄行,遂致帶下色赤。 - 肝鬱化火:
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熱灼胞絡,血溢帶脈,形成赤帶。 - 脾虛失攝:
勞倦過度或思慮傷脾,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血隨濕濁下滲,發為赤帶。 - 腎陰虧虛:
素體陰虛或房勞多產,耗傷腎精,虛熱內擾,損及胞絡,血溢帶下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帶下量多,色赤或赤白相雜,質稠或黏膩,氣味腥穢。
- 兼症:或見胸脅脹痛、口苦咽乾(肝鬱化火);或脘悶納呆、肢倦乏力(脾虛濕困);或腰膝痠軟、五心煩熱(腎陰不足)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型:
帶下赤黃黏稠,臭穢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 - 肝鬱型:
帶下色赤,胸脅脹痛,煩躁易怒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治宜疏肝清熱,方用丹梔逍遙散。 - 脾虛型:
帶下赤白,質稀無臭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脈濡弱。治宜健脾益氣,方選完帶湯。 - 腎陰虛型:
帶下赤色,陰部乾澀灼熱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腎養陰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帶下赤者,是臟腑虛損,為風冷所乘,氣入於胞,損衝任之經……其色赤者,是熱乘血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闡述赤帶成因,強調「火重而濕輕」,治法以清肝火、扶脾氣為主。
此病需與「經間期出血」、「崩漏」等鑑別,臨床須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以調和氣血、固攝帶脈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