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蓖麻子拔毒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蓖麻子拔毒法

蓖麻子拔毒法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癰腫瘡毒之症,其功效在於引毒外洩,促進局部膿腫消散或潰破排膿。此法載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五,屬傳統中醫「貼敷療法」範疇,利用蓖麻子之藥性,配合絹布外敷,以達拔毒消腫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蓖麻子性味甘辛、平,歸大腸、肺經,具有消腫拔毒、瀉下通滯之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其「主偏風不遂,口眼喎斜,失音口噤,頭風耳聾……消腫毒」,尤其善治癰疽腫毒。其拔毒機理在於蓖麻子富含蓖麻油及毒性蛋白(蓖麻毒素),能刺激局部組織,促進氣血運行,使毒邪隨膿液外泄。

操作方法

  1. 製備藥泥:取新鮮蓖麻子仁,去皮後搗爛成細膩泥狀,質地需均勻黏稠。
  2. 裁絹敷藥:按患處大小剪取適當絹布,將蓖麻泥勻鋪於絹上,厚度約如銅錢,形似膏藥。
  3. 貼敷固定:將藥絹覆蓋於癰腫處,以乾淨布帶輕紮固定,保持貼敷緊密。
  4. 起效觀察:敷貼後患處痛感減輕即為藥效發揮,此時可揭下藥絹。若見膿頭顯露,可配合針刺排膿。

適應症與禁忌

此療法適用於癰腫初起未潰或成膿期,尤以陽證瘡瘍(紅腫熱痛明顯者)為宜。然須注意,蓖麻子具小毒,孕婦禁用,以防滑胎;皮膚破潰處亦不宜直接敷貼,以免毒性內侵。

配伍與演變

臨床可依證型加味,如熱毒熾盛者可配伍黃連、大黃末;寒性癰疽則可佐以肉桂粉。後世醫家亦發展出「蓖麻膏」,加入乳香、沒藥等活血藥,增強化瘀之效。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通過外敷引邪外出,與內服湯藥相輔相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