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瘤(又名「眼癭」或「瞼瘤」)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載於清代醫家黃巖所著《眼科纂要》。其症見眼瞼生硬結,初如粟米,漸次增大,形圓或橢,按之堅實不移,皮色如常或微見暗滯,多無痛癢,然日久恐礙目絡氣血,甚者致胞瞼重墜、視物昏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視本病為「痰瘀互結」之證,其成病之由如下:
- 痰濁凝滯: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上竄胞瞼,壅遏為瘤。《證治準繩》言:「痰濕流注肌膚,結聚成形。」
- 氣滯血瘀:情志怫鬱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與痰濁搏結於瞼絡,遂成硬結。
- 濕熱蘊結:恣食肥甘,濕熱內蘊,熏蒸胞瞼,與痰瘀膠結,促其增長。
治法方藥
治當「化痰散結、活血消癥」為主,分述如下:
1. 內服方藥
- 基礎方劑:可選《外科正宗》之「海藻玉壺湯」加減,含海藻、昆布化痰軟堅,配青皮、陳皮理氣化痰,半夏、浙貝母消痰散結,復入當歸、川芎、赤芍活血通絡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結塊色紫暗,加丹參、三稜、莪朮破血逐瘀;
- 兼見舌苔黃膩,加黃柏、蒼朮清熱燥濕;
- 體虛氣弱者,佐黃耆、白朮益氣托毒。
2. 外治手段
- 敷貼法:以《醫宗金鑒》「陽和解凝膏」外貼患處,溫通痰瘀。
- 針灸療法:取穴攢竹、太陽、合谷,佐以艾灸局部,通絡散結。
古籍佐證
《目經大成》論眼瞼腫物時提及:「痰凝血瘀,結於脆輪(胞瞼),如榴如瘤,治當決滯消融。」又《醫林改錯》強調:「氣無形不能結塊,結塊者必有形之血」,故用藥常痰瘀並治。
此病與西醫學之「瞼板腺囊腫」(霰粒腫)或「眼瞼腫瘤」部分特徵相似,然中醫更重辨證求因,非徒外消其形,必調其內在痰瘀氣血之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