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泡痰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泡痰核,又稱「脾生痰核」,是中醫眼科疾病之一,首見於茹十眉所著《五官病》。此病名源自中醫理論體系,主要與脾臟功能失調、痰濕內聚相關,屬「痰核」範疇,其病機與局部氣血瘀滯、痰濁結聚密切相連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眼泡痰核的形成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濕流注於眼瞼皮下,凝結成核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提及:「痰核者,睥生小粒,如豆如黍,頑痰所結。」此處「睥」即指脾,強調痰濕之邪上犯眼竅,結於眼胞(眼瞼)而發病。此外,肝鬱氣滯或外感風熱,亦可加重痰濕凝聚,形成硬結。
臨床表現
患者眼瞼皮下可觸及單個或多個硬結,大小如豆粒,皮色如常或微紅,按之無痛或微痛,生長緩慢。部分患者或伴輕度異物感,或見眼瞼重墜不適。若痰核化熱,則可能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潰膿。
辨證分型
-
痰濕凝結證
- 主證:眼瞼硬結,皮色不變,按之質韌,無明顯紅腫熱痛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
- 治法:化痰散結,健脾祛濕,方選二陳湯加減,或合用化堅二陳丸。
-
痰熱互結證
- 主證:硬結紅腫熱痛,或伴膿頭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,解毒散結,可選黃連溫膽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中醫外治法
- 針刺療法:取穴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,配合局部圍刺以疏通經氣。
- 外敷藥物:痰濕證可用如意金黃散調敷;痰熱證則以蒲公英、紫花地丁搗爛外敷。
古籍溯源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痰核結於睥外,皮內腫核如米如豆,乃痰飲乘氣火凝滯。」說明此病與氣火痰濕交阻的病理關係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痰核與針眼(麥粒腫),指出痰核「久而不潰」,病程較長,需以化痰軟堅為要。
此病現代對應西醫的「霰粒腫」,但中醫治療強調調理脾臟、化解痰濕之本,而非僅除局部之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