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皮麻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皮麻木

病證名,指眼瞼局部感覺遲鈍,甚或完全失去知覺的症狀,屬中醫「麻木」範疇。清代《眼科百問》記載此症,多因氣血失和、經絡受阻或外邪侵襲所致,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衰
    過勞、久病或體質虛弱可致氣血不足,無法濡養眼瞼肌肉與經絡。《內經》云:「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」氣血兩虛則肌膚失養,遂生麻木。
  2. 風邪入侵
    外感風邪(尤以風寒、風熱爲主)侵襲陽明經或厥陰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風邪客於肌表,衛陽不固」,可引發局部知覺異常。
  3. 痰濕壅結
    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阻滯經絡,《丹溪心法》稱「痰濕流注,經絡壅滯」,使氣血難以上承於目胞,故生麻木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氣血虛證
    伴面色蒼白、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用八珍湯加黃耆、雞血藤,以補益脾肺、通絡活血。
  • 風邪襲絡
    見畏風、頭痛,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浮數。治宜祛風通絡,選正容湯(《審視瑤函》方,含羌活、防風、白附子等)加減;風熱者加菊花、桑葉。
  • 痰濕阻滯
    眼瞼重着、胸悶痰多,舌胖苔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除濕,用溫膽湯半夏白朮天麻湯,佐以地龍、僵蠶以通絡。

外治與針灸

  • 針灸:選攢竹絲竹空(局部取穴)、合谷(手陽明經原穴)、足三里(補益氣血)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脈。
  • 推拿:循陽明經輕揉眼周,輔以點按風池、太陽穴,助氣血暢行。

古籍佐證

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足陽明之脈……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。」若經氣不利,可致前額及眼瞼麻木;《蘭室秘藏》亦強調「清陽不升,九竅不利」,提示升發陽氣為治麻木之要。

此症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,臨證結合全身症狀細審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