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皮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皮跳(胞輪振跳)之中醫論述
定義與病機
眼皮跳,中醫稱「胞輪振跳」,屬目瞷範疇,指眼瞼肌肉不自主顫動之症。此症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歸因於「風勝則動」之理論,後世醫家如秦伯未於《中醫臨症備要》進一步闡明,其病位在肝脾,與氣血失和、經絡不暢密切相關。
病因辨證
- 肝血不足
《內經》云: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虛則目失所養,筋肉躁動。常見於久視傷血或熬夜耗陰者,症見跳動輕緩、面白舌淡,脈弦細。 - 脾虛氣弱
脾主肌肉,氣虛則肌肉失於固攝。多因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所致,伴隨眼皮重墜、神疲乏力,舌胖有齒痕,脈濡弱。 - 風痰阻絡
痰濕內生,結合肝風上擾,阻滯胞瞼經絡。症見跳動頻密、頭暈胸悶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此型常見於嗜食肥甘或情志抑鬱者。 - 外感風邪
風為陽邪,善襲陽位。外風客於太陽經(起於目內眥),導致局部經氣不利,驟發眼皮跳動,兼惡風頭痛,脈浮緩。
經絡辨析
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」,且「上入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」,其支脈循行於目下。若胃經氣血不足或受邪擾,可誘發胞瞼跳動。此外,《靈樞·經筋》指出,足太陽經筋「支者為目上網」,其拘急亦可能引發此症。
古籍記載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目瞷動候,由血氣不足,風邪乘之,令筋肉悸動。」
- 《銀海精微》載:「肝氣不調則目瞷,宜調暢情志,養血熄風。」
治法概述
中醫治療以「調和氣血、熄風通絡」為綱,依證型選方:
- 肝血虛者用當歸補血湯加鉤藤、白蒺藜;
- 脾氣虛者投補中益氣湯佐以僵蠶;
- 風痰選半夏白朮天麻湯化裁;
- 外感風邪則取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相關概念延伸
- 五輪學說:胞瞼屬「肉輪」,對應脾胃,故調理脾胃為治本之策。
- 肝風內動:與現代醫學「面肌痙攣」初期相似,中醫視為肝陽化風之輕證。
此症雖多屬輕微,然《醫學心悟》強調:「小恙不治,終成痼疾。」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,探究其本,非獨治標而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