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睥(胞瞼)
眼睥,又稱「胞瞼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覆蓋於眼球前方之軟組織結構,分為上眼瞼(上睥)與下眼瞼(下睥),具有保護眼球、潤澤眼表及參與視覺開闔之功用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臟腑之關係
眼睥於五輪學說中屬「肉輪」,對應臟腑為「脾」與「胃」。脾主肌肉,其氣血濡養胞瞼,故脾虛者常見眼瞼下垂或浮腫;脾胃濕熱則易發瞼弦赤爛(如現代醫學之瞼緣炎)。 - 經絡所屬
手足陽明經脈(大腸經、胃經)循行於眼睥周圍,故外感風熱或陽明積火,可致胞瞼紅腫熱痛(如針眼,即麥粒腫)。
病理表現
- 虛證:脾氣虛弱可見眼瞼鬆弛無力,甚或下垂(上胞下垂);氣血不足則瞼色淡白。
- 實證:風熱外襲或脾胃濕熱,多見胞瞼紅腫、瘡癤(如偷針眼);痰濕滯留可致胞瞼皮下結塊(如霰粒腫)。
- 其他:肝腎陰虛者,胞瞼乾澀;血瘀阻絡,則瞼膚青紫或現瘀斑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胞瞼屬脾,主運化水濕」;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脾胃升降失司,則胞瞼腫脹」,均強調脾胃功能與胞瞼狀態之密切關聯。
此名詞在中醫眼科辨證中,為診察臟腑病機與外邪侵襲之重要依據,臨床治療常結合局部徵候與全身調理,如健脾益氣、清熱祛濕等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