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梢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梢頭
眼梢頭,又名銳眥或外眥,為人體面部解剖部位之名稱,指眼瞼外側連接處,即上下眼瞼在外側交匯形成的角隅。此名稱見於中醫典籍,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二》有載:「俗雲眼梢頭為銳眥。」足見其為傳統中醫對眼部結構的細緻描述之一。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關聯
在中醫臟腑經絡理論中,眼梢頭與少陽經關係密切。少陽經包括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,其循行路徑絡屬頭面,尤其膽經之支脈「起於目銳眥」,故眼梢頭的異常變化(如紅腫、疼痛或分泌物增多)可能反映少陽經氣機不暢或膽火上炎。此外,肝開竅於目,肝膽互為表裏,肝經鬱熱或肝血不足亦可能影響此區域。
臨床意義與病機探討
中醫診察眼梢頭時,注重其色澤、形態及功能表現:
- 色澤發紅:多屬外感風熱或肝膽火盛,常見於針眼(麥粒腫)或天行赤眼(急性結膜炎)。
- 赤脈纏繞:可能為心火亢盛或血分瘀熱,需配合舌脈辨證。
- 乾澀或下垂:多與肝腎陰虛相關,或因氣血不榮所致。
歷代醫家亦重視眼梢頭與五輪學說中「血輪」的關聯。血輪對應心臟,若心火上炎,可能出現眼梢赤爛,治療時常以瀉心火、清肝膽為法。
古籍記載補充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少陽膽經「支者,至目銳眥後」,說明其經氣灌注於此;《銀海精微》則論述銳眥部位病變與三焦濕熱的關係,進一步豐富其病理機轉。
綜觀之,眼梢頭雖為局部結構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經絡氣血及臟腑功能的外在映象,辨析其變化有助於臨床辨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