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帶下
定義與源流
「帶下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婦科重要病證範疇,其名源於女性陰道流出之黏稠液體,狀如衣帶,綿延而下,故稱「帶下」。此概念涵蓋兩層意義:
- 廣義:泛指婦科疾病總稱。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載:「扁鵲過邯鄲,聞貴婦人,即為帶下醫。」意指扁鵲因應當地重視婦女之風俗,專治婦科諸疾。
- 狹義:特指陰道分泌物異常。《素問·骨空論》云:「任脈為病……女子帶下瘕聚。」指出任脈失調為帶下病機關鍵。
分類與病機
帶下依色澤、質地分為「五色帶下」,臨床以白、黃、赤白帶最為常見,其病機多與臟腑、經絡功能失調相關:
- 白帶:色白量多,質稀或稠,多因脾虛濕盛或腎陽不足,水濕下注任帶二脈所致。
- 黃帶:色黃黏稠,氣味腥臭,常因濕熱蘊結下焦,肝經濕熱或濕毒內侵引起。
- 赤帶:帶中夾血,色紅或暗,多屬肝鬱化熱,損傷沖任,或陰虛內熱迫血妄行。
- 青帶:色青綠質稠,臨床較少見,多與肝經濕熱鬱滯有關。
- 黑帶:色黑質稀或稠,多為腎虛火旺,或寒凝血瘀日久化熱。
- 五色帶下:帶下雜見多色,黏穢惡臭,多屬臟腑衰敗、濕毒瘀積之重症。
病因與辨證
中醫認為帶下病主因「濕邪」為患,與任、帶二脈失約密切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腎、脾、肝三臟:
- 脾虛濕困: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氣,運化失職,濕濁下注。
- 腎氣虛損:素體腎虛,或房勞多產,致腎陽不足,任脈不固,帶脈失約。
- 肝經濕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夾濕下注。
- 濕毒蘊結:外感濕熱毒邪,或陰部不潔,蟲蝕陰中,損傷任帶。
經典論述
《傅青主女科》詳述帶下病機,提出「夫帶下俱是濕症」之說,並分列白、黃、赤、青、黑帶治法,強調調補脾腎、清熱利濕為要。如白帶宜完帶湯健脾祛濕,黃帶用易黃湯清熱化濕,赤帶取清肝止淋湯涼血調經。
與西醫學關聯
中醫「帶下」範疇對應西醫之陰道炎、宮頸炎、盆腔炎等生殖系統炎症,或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分泌物異常。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結合全身症狀(如腰痠、倦怠、經期異常等)綜合論治。
附:古籍摘要
- 《醫宗金鑒》:「帶下者,由勞傷沖任,風冷入於胞絡……外邪乘虛,客於下焦。」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「帶下之病,婦人多有之。赤者屬熱,白者屬濕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