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胎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胎赤
病證名。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指初生嬰兒因洗目不淨,穢濁之汁侵襲眼眥,致使眼瞼赤爛,久而不癒,故稱「胎赤」,又名「胎赤眼」。其主要表現為嬰兒眼瞼及結膜充血、糜爛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新生兒急性包涵體性結膜炎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孕母體內積熱,胎毒未清,或初生時外邪穢濁侵襲,熱毒上攻於目,導致眼部經絡壅滯,氣血失和而成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,穢汁浸漬眼眥,損傷眼瞼肌膜,故見赤爛纏綿。
臨床表現
患兒眼瞼緣及白睛赤腫,眵多黏稠,甚則瞼弦潰爛,畏光難睜,或伴煩躁啼哭。若熱毒熾盛,可波及黑睛,恐生變證。
辨證論治
-
內治法
- 以清熱解毒為主,可選用《證治準繩》之清涼膏:
- 組成: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葛根、細辛、薄荷。
- 方義:大黃瀉火通腑,黃連、黃柏清熱燥濕,葛根升清透邪,細辛通絡止痛,薄荷疏風散熱。諸藥合用,共奏清解胎毒之效。
- 以清熱解毒為主,可選用《證治準繩》之清涼膏:
-
外治法
- 可配合《太平聖惠方》之洗眼黃柏湯:
- 組成:黃柏、秦皮、蕤仁、大棗。
- 用法:煎湯濾淨,待溫後輕洗患眼,以祛穢解毒、斂瘡生肌。
- 若瞼緣糜爛甚者,亦可選用黃連、人乳汁浸汁點眼,或外塗清熱解毒類藥膏。
- 可配合《太平聖惠方》之洗眼黃柏湯:
補充說明
此症與「赤絲虯脈」、「風赤瘡痍」等有別,需細辨其病源。若胎毒深重或失治,可能轉為慢性,甚則影響目力,故早期清解為要。歷代醫家亦強調孕母調攝,減少胎毒內蘊,以預防小兒胎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