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弦,又稱胞弦胞沿脾沿眼沿瞼唇,為中醫解剖學之專有名詞,專指上下眼瞼之游離邊緣,即現代醫學所述之瞼緣。此部位自古為中醫眼科重要觀察區域,載錄於《銀海精微》等古典醫籍,其生理結構與病理變化皆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。

解剖與生理特性

眼弦位於眼瞼之邊際,表面覆蓋細薄皮膚,內側與瞼結膜相連。其外緣叢生睫毛,具屏障之功,可抵禦外邪侵襲。中醫理論認為,眼瞼屬所主,而眼弦為瞼之邊界,故其健康狀態直接反映脾之運化功能。當脾氣健旺,眼弦潤澤無異常;若脾虛濕盛,則易發為瞼緣赤爛、鱗屑附著等症。

經絡聯繫

眼弦與多條經絡相通:

  1. 足陽明胃經:循行於下眼瞼,故胃火上炎可致下眼弦紅腫濕爛。
  2. 足太陽膀胱經:行經上眼瞼,若風熱外襲,上眼弦易見癢痛、分泌物增多。
  3. 手少陽三焦經:其支脈散絡於眼周,三焦鬱火可誘發眼弦生瘡或胬肉攀睛。

病理表現

  1. 風熱犯目:眼弦紅赤刺癢,或見針眼(麥粒腫)初起,多因風熱之邪客於瞼緣。
  2. 脾經濕熱:眼弦濕爛滲液,睫毛根部附黃痂,甚者睫毛脫落,常伴見口黏苔膩,屬脾失健運、濕濁上泛。
  3. 血虛風燥:眼弦乾癢脫屑,睫毛易折,日久瞼緣皮膚龜裂,乃肝血不足、肌膚失養所致。

古典文獻佐證
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瞼唇赤爛,由風濕搏於眼胞。」指出外邪與內濕相合為病機關鍵;《審視瑤函》則載:「瘀血灌睛,胞沿腫硬。」強調血瘀亦可滯於眼弦,引發腫脹疼痛。凡此種種,皆顯眼弦之變實為內外因交互作用之結果。

綜觀之,眼弦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診察須結合臟腑辨證與經絡循行,方能明辨病本,此亦中醫整體觀之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