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弦赤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弦赤爛

病名
眼弦赤爛,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又稱「風弦赤爛」、「瞼弦赤爛」,俗名「爛眼皮」。其病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瞼緣炎」,以眼瞼邊緣紅赤、潰爛、癢痛為主要特徵,嚴重者可致睫毛脫落,甚或瞼緣變形,影響眼部外觀與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 脾胃濕熱 內蘊,復感 風邪 外襲,風濕熱三邪相搏,纏結於眼瞼所致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,若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再遇風邪引動,則濕熱循經上泛眼瞼,發為赤爛。此外, 肝經鬱熱血虛風燥 亦可誘發或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風濕偏盛:瞼緣潮紅刺癢,附有鱗屑,或見細小皸裂,睫毛易脫落。
  2. 濕熱壅盛:瞼緣赤爛潰瘍,滲出黏液或膿液,結黃痂,疼痛灼熱。
  3. 久病血虛:瞼緣乾燥粗糙,反覆發作,伴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此病以 祛風、除濕、清熱 為主,需依病邪偏盛調整治則:

  1. 風邪偏重

    • 主證:眼瞼癢甚,紅腫較輕,分泌物少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柴胡散 加減(柴胡、防風、荊芥、赤芍、甘草),或 銀翹散 合消風散化裁。
  2. 熱毒熾盛

    • 主證:瞼緣赤腫潰爛,灼痛明顯,分泌物黃稠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。
    • 方藥三黃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)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;若兼便秘,可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  3. 濕濁蘊結

    • 主證:瞼緣濕爛滲水,痂皮黏膩,病程纏綿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。
    • 方藥除濕湯(連翹、滑石、車前子、黃芩、黃連、茯苓、陳皮)加蒼朮、薏苡仁。
  4. 血虛風燥(慢性期)

    • 主證:瞼緣乾癢脫屑,反覆發作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。
    • 方藥四物湯 加防風、白蒺藜、何首烏。

外治法

  1. 雞蛋黃油膏:以熟雞蛋黃熬油外塗,潤燥生肌,適合乾性瞼緣炎。
  2. 黃連液:黃連煎水濾汁,濕敷患處,清熱解毒。
  3. 青黛散:青黛、滑石研末,麻油調敷,用於濕熱潰爛者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刺:取穴攢竹、絲竹空、太陽、合谷等,配合局部放血泄熱。
  • 飲食調養:忌食辛辣厚味,宜清淡甘平之品,如綠豆、薏苡仁、冬瓜等,助脾化濕。

眼弦赤爛雖為外眼小疾,然失治可遷延難癒,甚至損傷瞼緣。中醫從整體辨證,分型施治,內外兼顧,可獲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