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小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小角(外眥)

定義與概述
眼小角,又稱「外眥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眼瞼外側之交接處,與內側之「內眥」(大眼角)相對。《異授眼科》明確記載此部位,屬目部重要結構之一。中醫理論中,眼小角與經絡循行、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其形態、色澤變化可反映體內陰陽平衡及臟腑功能狀態。

經絡與臟腑聯繫

  1. 經絡循行

    • 手太陽小腸經「至目銳眥」,足少陽膽經「起於目銳眥」,顯示眼小角為多條經脈交會之處,尤與小腸、膽腑功能相關。
    • 三焦經分支亦達外眥,故外眥異常或病變可能與上述經絡氣血失調有關。
  2. 臟腑所屬

    • 中醫五輪學說中,眼小角屬「血輪」,對應心與小腸。心火亢盛或小腸濕熱時,易見外眥赤脈橫生、紅腫疼痛。
    • 膽經鬱熱時,可出現外眥分泌物增多、乾澀不適等症狀。

生理與病理表現

  • 正常狀態:外眥皮膚平整,無紅腫或萎縮,開闔自如,氣血流暢。
  • 異常病徵
    • 外眥赤爛:多因風熱外襲或脾胃濕熱上攻,常見於瞼弦赤爛(瞼緣炎)。
    • 外眥贅肉:若見胬肉攀睛向外眥延伸,多與心肺風熱或陰虛火旺相關。
    • 外眥疼痛:或為少陽經鬱火,或肝膽濕熱上擾所致。

古籍文獻補充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銳眥赤者,心與小腸之病也」,強調外眥色赤需辨析心火上炎或小腸實熱。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亦載外眥瘡瘍多因「風熱搏於血輪」,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治療方向。

臨床辨析要點
中醫診療外眥病變時,需綜合觀察局部形色,結合全身症狀(如口苦、小便短赤等)及脈象,辨明屬風熱、濕熱或虛火,方可對證施治,如選用瀉心湯、龍膽瀉肝湯等方劑加減。

:本文所述內容均基於中醫理論框架,未涉及現代醫學解剖或治療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