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小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小睫

眼小睫為中醫人體生理部位名稱,指目之外眥,亦稱「目銳眥」,載於《葉氏眼科方》。外眥乃五輪學說中「血輪」所屬,與少陽經脈相繫,尤以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為要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膽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……」,故外眥之病理變化,常與少陽經氣失調相關。

從臟象論之,外眥屬心,因心主血,血輪映心氣盛衰。若心火亢盛或肝膽鬱熱上炎,可致外眥赤脈纏布、癢痛或胬肉攀睛;若氣血虧虛,則見瞼弛目澀。臨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如外眥紅腫伴口苦咽乾,多屬少陽風熱;若兼見心煩失眠,則責之心火上炎。

針灸治療上,可選取瞳子髎(足少陽膽經穴,位外眥旁)、絲竹空(手少陽三焦經穴)等穴,以疏泄少陽鬱熱;內服方藥則據證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丹梔逍遙散等方加減,旨在調和氣血、清泄火邪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療法,如《銀海精微》載「貼敷外眥以祛風散血」,可見外治與內調相輔之功。

此部位之診察,為眼科「五輪辨證」重要環節,藉其形色變化可窺經絡臟腑之病機,乃中醫目診理論之精微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