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小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小嘴,又稱外眥,為人體面部生理部位之名稱,首見於中醫古籍《廣勤軒遺稿》。此部位位於眼瞼外側邊緣,即上下眼瞼相交之隅角,為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循行所過之處。

中醫經絡與生理意義

  1. 經絡聯繫
    外眥屬「目銳眥」範疇,與膽經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起於目銳眥」,其氣血盛衰可影響外眥狀態。此外,手少陽三焦經亦「至目銳眥」,顯示此處為少陽經氣交接之所,與人體少陽樞機功能相應。
  2. 診斷學意義
    外眥形態與色澤變化常反映內在臟腑狀況。若外眥赤脈纏繞,多因少陽風熱或肝膽火熾;若凹陷無華,則可能為少陽氣虛或精血虧耗。古醫家亦觀察外眥旁「魚尾紋」之深淺,作為少陽經氣充盈與否的參考。
  3. 治療關聯性
    針灸臨床中,外眥旁穴位如瞳子髎(屬膽經),為治療目疾、偏頭痛之要穴,具疏散風熱、明目開竅之效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亦記載,外眥部放血可瀉少陽實火,用於目赤腫痛。

古籍補充與術語辨析

《銀海精微》稱外眥為「小眥」,強調其與內眥(大眥)之對應關係。而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小眥赤者,心與小腸之邪火」,說明外眥病變亦可能涉及其他經絡臟腑,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
此名詞雖在現代中醫臨床較少單獨論述,然其理論基礎仍深植於中醫眼科與經絡學說之中,為傳統望診與針灸配穴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