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眼癬

眼癬,又稱「風赤瘡痍」或「眼弦赤爛」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其特徵為眼瞼邊緣紅赤癢痛,甚則潰爛生瘡,病程纏綿難癒。此病多因脾胃濕熱內蘊,復感風邪,風濕熱三邪相搏,上攻目瞼而成;或因肝經鬱熱,循經上擾,燻灼睑緣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經濕熱: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致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燻蒸胞睑。
  2. 風邪外襲:外感風熱或風濕之邪,與內濕相結,客於眼弦,發為癬爛。
  3. 血虛風燥:病程日久,耗傷陰血,血虛生風,睑緣失養,致乾癢脫屑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眼瞼邊緣微紅,癢痛交作,時輕時重。
  • 重者睑弦赤爛潰瘍,附有黃白色痂皮,或見睫毛脫落、倒生。
  • 濕熱偏盛者,可見瞼弦滲出黏液;風燥偏重者,則以乾裂鱗屑為主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祛風、除濕止癢為大法,依證型配伍:

  1. 內治法
    • 風濕熱證:方選除濕湯(《眼科纂要》),以荊芥、防風、黃連、連翹、車前子等疏風清熱化濕。
    • 血虛風燥證:用四物湯消風散,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藥物外敷:以青黛、爐甘石、膽礬等分研末,雞子黃調塗患處,收濕斂瘡。
    • 洗眼方:黃柏、菊花、桑葉煎湯濾淨,冷卻後輕拭睑緣,清熱解毒。

相關記載

《銀海精微》提到:「風赤瘡痍者,瞼邊生瘡,赤爛垢膩……由脾臟風熱蘊結。」明示脾胃功能失調為本,風熱外邪為標,與當代中醫理論相合。

此病與西醫「睑緣炎」相似,然中醫治療著重辨證分型,調理內在臟腑,兼施外用藥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