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沿
眼沿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眼弦,指眼瞼邊緣與睫毛根部相接之處,分為上、下兩部分,分別稱「上眼沿」與「下眼沿」。此處為足厥陰肝經、足陽明胃經所絡,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反映肝、脾兩經之氣血盛衰。
於中醫理論中,眼沿之生理狀態可窺探體內陰陽平衡。若肝血充足、脾胃健運,則眼沿紅潤飽滿,無異常分泌物;反之,若肝經風熱或脾虛濕盛,易見眼沿赤爛、瘙癢、瞼弦潮紅,甚則毗部糜爛,稱為「瞼弦赤爛」或「風弦赤爛」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
歷代醫家對眼沿病證多有論述。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,眼沿赤爛多因「風濕搏於眼瞼」或「肝脾積熱」所致;《目經大成》則強調「血虛風燥」亦可致眼沿乾裂脫屑。治療上,除局部用藥外,常配合清肝瀉火、健脾除濕等內治法,如選用龍膽瀉肝湯或除濕湯加減,以調理根本。
此外,眼沿與五輪學說中的「肉輪」相應,歸屬於脾,故其病變亦常從脾胃入手辨治。若見眼沿浮腫、色淡,多屬脾虛氣弱;若兼見黃濁分泌物,則為濕熱蘊結之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