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脈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帶脈穴
定位與歸經
帶脈穴屬足少陽膽經,為膽經與帶脈之交會穴,位於側腹部,當第十一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之交點處。據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,帶脈與五樞、維道同為足少陽經與帶脈之會穴,主司約束諸經,調理下焦氣機。
名稱由來與功能
「帶脈」之名,源於其生理特性。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云:「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。」意指帶脈環繞腰腹,如束帶般總束縱行諸經。此穴為帶脈之氣所發,主治帶脈失調所致之病症,如腰腹弛緩、婦人帶下、月經不調等。
與他穴之關聯
- 交會穴特性:
帶脈與五樞、維道同為足少陽經與帶脈之交會穴,三穴協同調理少陽樞機與帶脈氣血,臨床多用於少陽經氣鬱滯或帶脈不固之證。 - 八脈交會穴之足臨泣:
據《針經指南》所載,足臨泣通帶脈,屬八脈交會穴之一。足臨泣位於足少陽膽經,透過經氣相通,可遠端調治帶脈病證,如腰腹冷痛、下肢痿痹等。
主治病證
- 婦科疾患:帶下赤白、經閉腹痛、子宮下垂,因帶脈虛損,失於固攝所致。
- 經絡病候:腰脅痛、少腹拘急,屬帶脈氣滯或寒濕客於經筋。
- 少陽兼證:往來寒熱、胸脅脹滿,配合少陽經穴以疏利樞紐。
刺灸方法
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或向少腹擴散。可灸,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灸10~15分鐘,以溫通帶脈之氣。
古典文獻佐證
- 《素問·氣府論》王冰註:「帶脈……在季脅下一寸八分。」
- 《針灸大成》:「主腰腹縱,溶溶如囊水之狀,婦人少腹痛,裡急後重。」
現代應用延伸
結合解剖學,帶脈穴深層為腹內斜肌與腹橫肌,刺激此穴可調節腹內壓,改善核心肌群無力所致之腰痠。中醫理論則強調其疏通少陽、固攝帶脈之效,適用於代謝紊亂或盆底功能障礙之輔助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