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眼癢
眼癢,亦稱目癢,為中醫眼科常見證候之一,指眼部自覺癢感難忍,甚或伴有灼熱、流淚等症狀。此證多因風邪外襲或臟腑內熱上擾所致,與肝、膽二經功能失調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邪:風性善行而數變,易襲陽位。風邪客於眼目,鬱遏經絡,氣血不和,發為眼癢,或兼見澀痛、畏光。
- 肝膽鬱熱: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指出:「此眼初患之時,忽然癢極難忍,此乃肝臟有風,膽家壅熱衝上所使。」肝開竅於目,肝氣鬱滯化火,或膽經積熱上衝,燻灼目絡,故發癢甚而難以忍受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體虛或陰血不足,目失濡養,加之虛風內動,則癢感時作,常見於慢性眼疾或老年患者。
證候特點
- 風邪偏盛:眼癢驟發,遇風加重,或伴輕微紅腫。
- 肝膽熱熾:癢極難忍,目赤澀痛,眵多黏稠,兼見口苦、脈弦數等。
- 血虛風燥:眼癢時輕時重,目乾少淚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風清熱:適用於風邪外襲或風熱上擾。
- 烏蛇湯(《龍木論》):烏梢蛇、防風、藁本等,祛風通絡以止癢。
- 驅風一字散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等,疏風散邪。
- 清肝瀉膽:針對肝膽鬱熱,方如:
- 還睛散(《龍木論》)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,清泄肝膽實火。
- 馬兜鈴丸:馬兜鈴、夏枯草、決明子等,降火明目。
- 養血息風:用於血虛風燥證,方選:
- 當歸養血湯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,補血濡目。
- 四物湯加減:配伍蟬蜕、蒺藜等,養血祛風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風池、太陽、太衝等穴,疏風瀉熱。
- 外治法:以桑葉、菊花煎湯薰洗,清熱止癢。
參考文獻
歷代醫家如《審視瑤函》、《銀海精微》等,對此證亦有論述,強調辨明虛實、分經論治。如風邪久羈可化熱,肝鬱日久易耗陰,臨證當詳察病因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