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厭,是一個多義詞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有三個不同的含義。

  1. 厭倦,厭惡:指不喜歡或感到厭倦。例如,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中提到「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在春天,人們應該早睡早起,不要對日光感到厭倦。

  2. 指會厭:指身體部位的名稱。位於喉嚨後部的一個軟骨,稱為會厭。它可以防止食物和液體進入氣管。如果會厭小而薄,就會導致氣道狹窄,從而引發氣疾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中提到「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。」

  3. 相合:指與人相融合、相協調。例如,《素問·舉痛論》中提到「善言人者,必有厭於已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善於言談的人,必定能夠與人相合。這是因為,善於言談的人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,並且能夠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,從而與他人相合。

除了以上的三個含義,《脈經》中還有將厭解釋為「魘」,即做噩夢,《曹集詮評·說疫氣》中則解釋為「壓」,即按壓或鎮壓。

這些不同的含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有所提及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多義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