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厭不能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厭不能發

病證名,出自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。原文載: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至,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」此症主要表現為突然失音,古人認為其病因在於寒邪侵襲會厭,導致會厭開闔功能失常,聲音無法正常發出。

中醫機理分析

  1. 會厭的生理功能
    會厭位於咽喉部,形如葉片,主司聲門開闔與氣流導向。中醫認為,會厭為「音聲之戶」,其開闔自如與否直接影響發聲。若會厭受邪氣干擾,開闔失調,則氣流與聲音的傳導受阻,導致失音。
  2. 寒邪致病特點
    寒為陰邪,其性凝滯收引。寒邪客於會厭,可使局部氣血凝滯,經絡拘急,致使會厭無法正常升降開闔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寒則氣收」,故寒邪侵襲咽喉時,易引起聲門緊閉,聲音不出。
  3. 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
    • 肺主聲:肺氣通於喉,肺氣宣發失常(如風寒束肺)可影響喉部功能。
    • 腎為音之根:腎精上承滋養咽喉,若腎虛精虧,喉失濡養,亦可能導致會厭失用。
    • 足少陰腎經:其循行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若經氣受阻,可誘發喉部病症。

辨證與相關理論

  • 外感與內傷之別
    本症多屬外感寒邪所致,屬「暴喑」範疇,與內傷漸致的「久喑」不同。後者多因肺腎陰虛、痰瘀阻絡等引起。
  • 與「金破不鳴」「金實不鳴」的區分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金實不鳴」(外邪壅滯)與「金破不鳴」(臟腑虛損)之說。此症屬「金實不鳴」中的寒邪閉阻型,需與風熱犯肺、痰火壅喉等實證鑒別。

古籍補充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學綱目》亦指出:「暴喑者,寒客會厭,厭不能發,令氣道塞而無聲。」進一步闡明寒邪導致氣道閉塞的病機。而《證治準繩》則提出以溫散寒邪、宣肺開音為治法,如用麻黃、細辛等辛溫藥物驅寒通竅。

此症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外邪內傷」的整體觀念,透過辨析邪氣性質與臟腑經絡關係,深化對嗓音疾病的認識與治療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