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厭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厭黃,病證名。三十六黃之一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:其證四肢煩疼,手足無力,吐逆,不下飲食,漸漸瘦弱。治用灸烙法;內服大黃湯等方(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)。

厭黃,又稱厭黃病、厭黃症。中醫病名。指因黃疸病久治不愈,或因黃疸病後,脾胃功能受損,而出現食欲不振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等症狀的一種病證。

厭黃的病因病機

厭黃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脾胃功能受損:脾胃是人體消化吸收和運化水谷的功能,脾胃功能受損,會影響到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,從而導致人體出現食欲不振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
  2. 濕熱內蘊:濕熱內蘊是指人體內濕熱邪氣過盛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的一種病理狀態。濕熱內蘊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,從而導致人體出現食欲不振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
  3. 肝鬱化火:肝鬱化火是指人體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的一種病理狀態。肝鬱化火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,從而導致人體出現食欲不振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

厭黃的臨床表現

厭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食欲不振:是厭黃最常見的症狀之一。患者常常表現為吃不下飯,吃一點就會覺得飽,甚至會出現噁心、嘔吐的症狀。
  2. 四肢乏力:患者常常表現為四肢無力,走路容易疲勞,甚至連站立都困難。
  3. 面色萎黃:患者的面色常常表現為萎黃無光澤,甚至會出現皮膚乾燥、脫屑等症狀。
  4. 其他症狀:患者還可能出現尿黃、大便乾燥、舌苔黃膩等症狀。

厭黃的診斷

厭黃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來進行。

  1. 臨床表現:患者常常表現為食欲不振、四肢乏力、面色萎黃等症狀。
  2. 相關檢查:患者的血常規檢查可能會出現白細胞減少、血小板減少等異常。肝功能檢查可能會出現肝功能異常。

厭黃的治療

厭黃的治療主要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大黃、黃連黃芩梔子、茵陳等。這些中藥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退黃的作用,可以有效緩解厭黃的症狀。

厭黃的預後

厭黃的預後一般良好。如果患者能夠及時接受正規治療,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。但是,如果患者長期不治療,或者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厭黃的飲食注意

厭黃患者在飲食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要清淡,避免吃油膩、辛辣、刺激性的食物。
  2. 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。
  3. 可以適當喝一些綠豆湯、金銀花茶等清熱解毒的飲品。
  4. 忌食生冷、冰凍的食物。
  5. 不要暴飲暴食,要做到少食多餐。

厭黃的護理

厭黃患者在護理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勤開窗通風。
  4. 定期測量體溫,注意觀察病情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