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厭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厭黃,乃中醫三十六黃證之一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此證以四肢煩疼、手足無力為主症,兼見嘔吐逆亂、飲食難進,日久則形體消瘦。其病機多因濕熱內蘊,或脾虛濕困,導致氣血運行失暢,濁邪鬱滯肌膚而成。
病機與證候
- 濕熱鬱蒸:濕熱之邪纏綿三焦,上逆則見嘔吐、納呆;外擾經絡,則四肢痠楚、乏力難舉。
- 脾失健運:脾胃虛弱則水穀不化,精微不布,故形體日削;濕濁內停,更阻氣機,加重厭食之症。
- 氣血兩虛:病程遷延者,濕熱耗氣傷血,可現面色萎黃、肢體懈惰等虛象。
診斷要點
- 主症:四肢持續性痠痛,握物無力,伴有頻繁嘔惡。
- 次症:飲食銳減,身形漸羸,或兼見輕度身黃、目不黃。
- 舌脈:舌苔厚膩或黃膩,脈多濡緩或弦滑。
治法與方藥
內治法
- 大黃湯(《聖濟總錄》方):以瀉熱通腑為主,適用於濕熱壅盛、腑氣不通者。方中大黃蕩滌積滯,佐黃芩、梔子清三焦之火,配伍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。
- 變證加減:
- 若脾虛顯著者,合參苓白朮散,益氣化濕。
- 久病陰傷者,可酌加沙參、麥冬養陰和胃。
外治法
- 灸烙法:古人取背俞穴或四肢要穴,以艾灸溫通經絡,或烙法開泄鬱熱。今臨床可選足三里、中脘等穴,調脾胃以化濕濁。
鑑別診斷
與陽黃、陰黃相區別:厭黃雖屬黃疸類證,然其發黃不甚明顯,而脾胃症状尤為突出。陽黃者身目鮮黃、發熱口苦;陰黃則色晦暗、脈沉遲,三者病機治法迥異。
古籍探微
《聖濟總錄》強調此證「漸羸」之特點,與急黃暴病不同,提示治療當顧護脾胃,不可過用攻伐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厭黃由漸而深,當調中為先」,可見固本培元之要。
註:三十六黃為古代黃疸證候分類,包括急黃、風黃、酒黃等,厭黃屬其中以脾胃症狀為重者,臨證須結合整體辨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