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厭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厭厭

在中醫學典籍中,「厭厭」一詞多用於形容脈象或氣機運行的狀態,其意涵與「安緩」「輕柔」相關,體現了一種平和、有序的生理表現。

1. 詞義解析

「厭厭」原意指安緩、輕軟之貌,於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中用以描述健康之人的肺脈特徵:「平肺脈來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。」此處「厭厭聶聶」比喻脈象如榆莢飄落,輕柔而節律勻調,反映肺氣調和、气血充盈之態。

2. 脈學中的「厭厭」

在中醫脈診體系中,「厭厭」屬於「平脈」(正常脈象)的一種表現,尤見於肺脈。肺主氣,其脈當浮而柔和,節律均勻。「厭厭聶聶」之象,提示肺氣宣降得宜,無過亢或不足之虞。此脈象與「毛脈」(浮而輕虛)相關,但更強調其從容和緩之性。

3. 與病脈的對比

若脈象失去「厭厭」之性,則可能轉為病態。例如:

  • 沉緊或弦急:多見於寒邪束肺或氣機鬱滯,脈勢緊繃,失其柔和。
  • 虛浮無根:若浮而散亂,非如榆莢之輕勻,則屬肺氣虛衰之兆。

4. 氣機運行的延伸意涵

「厭厭」亦可引申為人體氣血運行的和緩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陰平陽秘」,而「厭厭」之脈正是陰陽協調的外顯。當氣血循行「厭厭然」,則臟腑得養,營衛通調,符合「平人」之健康標準。

綜觀之,「厭厭」一詞凝練了中醫對生理平衡的觀察,既是脈象的特稱,亦隱含整體氣機和諧之理,為診察健康狀態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