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晏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晏晡」之中醫涵義探析

「晏晡」為中醫典籍中用以描述特定時段的專有名詞,指申時過後九刻(約當黃昏之際),即現代時間晝夜交替的傍晚時分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載:「腎病……三日不已,死,冬大晨,夏晏晡。」此段文字不僅揭示「晏晡」為時間概念,更隱含中醫「時間醫學」與「臟腑病理」之深刻關聯。

一、天文曆法與時辰劃分

古代以漏刻計時,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,每時辰八刻,「申後九刻」即申時(15-17時)與酉時(17-19時)之交。「晏晡」屬晝盡將昏、陽氣漸斂之際,《類經》註解謂「日昳(未時)以後為晏晡」,反映古人觀察自然光候的細膩時間觀。此一時段在人體對應「營衛氣血」由陽轉陰的過渡,與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「日西而陽衰」之論相通。

二、五臟病死候與時氣相應

《素問》原文論腎病預後,提出「冬死於大晨(寅時),夏死於晏晡」的規律,此乃基於「天人相應」理論:

  • 夏季晏晡屬土:依五行休王說,夏季火旺,火生土而剋水,腎(水)病逢土氣旺盛之時更見虛衰,故病危。
  • 陽極轉陰之機:夏季晏晡雖為一日陽氣未盡之時,然已屆轉折點,腎病本屬陰損,值此陰陽相爭之際,易致陰陽離決。

三、營衛運行與病理機轉

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指出,晏晡時分「衛氣始入於陰」,此時若腎氣虛極,無力攝納衛陽,易出現「陽氣外浮」之危象。臨床可見顴赤戴陽、躁擾不寧等症,與《傷寒論》「少陰病,息高者死」之機理互參,皆屬真陽潰散之兆。

四、後世醫家的引申應用

金元醫家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發展時氣病理學,提出「晏晡發熱」為陰虛陽浮之證,當用甘溫除熱法。明清溫病學派則觀察到此際熱病易現「日晡潮熱」,屬陽明腑實或濕溫蘊蒸之候,拓展了「晏晡」在熱病辨證中的時相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