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帶脈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帶脈病

帶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環繞腰腹一週,狀如束帶,故名「帶脈」。其功能主司約束諸經,調節經氣運行,尤與肝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若帶脈失和,則氣血失調,經絡壅滯,可引發多種病證,統稱「帶脈病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明虛衰
    《素問·痿論》指出:「陽明虛,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」陽明胃經氣血不足,無法濡養宗筋,致帶脈失於提挈,可見下肢痿弱無力。
  2. 中焦失運
    帶脈橫貫中焦,若脾虛濕困或寒濕內停,氣機升降失常,則見腹滿、腹脹,甚則腰腹沉重如坐水中。
  3. 陰陽兩虛
    帶脈失於溫煦與濡養,中分不固,症見腰脊酸軟無力,或腰冷如浸冷水。
  4. 濕熱下注
    肝鬱化熱,脾虛生濕,濕熱下注帶脈,則發為赤白帶下,或婦人帶下稠黏腥穢。
  5. 寒邪客絡
    外感寒邪侵襲帶脈,氣血凝滯,可見繞臍疼痛,痛引腰脊,甚則上沖心腹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腹滿腰重
    帶脈氣機不暢,中焦壅滯,症見腹脹滿悶,腰際沉重如帶重物,或腰溶溶如坐水中。
  2. 繞臍腰脊痛
    《脈經》云:「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,痛沖陰股。」寒邪或瘀血阻滯帶脈,疼痛環繞腰腹,放射至陰股。
  3. 帶下異常
    濕熱或寒濕下注,女子可見帶下量多,色白或赤白相兼,質地黏稠或清稀。
  4. 腰痛控引
    邪客太陰之絡,腰痛牽引小腹及季脅(月少),轉側不利,呼吸受限。

證候分型

  1. 濕熱帶脈病
    帶下黃稠臭穢,腰腹灼痛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寒濕帶脈病
    帶下清冷量多,腰腹冷痛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  3. 氣滯帶脈病
    腰腹脹痛走竄,情志不舒時加劇,脈弦。
  4. 虛損帶脈病
    腰膝酸軟無力,帶下清稀,兼見氣短乏力,脈細弱。

相關經典論述
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「中分不運,必病腹滿;陰陽兩虛,中分弱而不能鎮定,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。」
  • 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:「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。」強調其環腰束絡之性。

帶脈病之治療,首重調理肝脾腎,兼以疏通帶脈氣血,或溫散寒濕,或清利濕熱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