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晏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晏食
定義與時辰考據
晏食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特定時辰名稱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與《靈樞·病傳》均提及「夏晏食」為脾病預後之死候時辰,與冬季「人定」(申後二十五刻)相對應。唐代王冰注釋:「晏食,謂寅後二十五刻」,即清晨三至五時(寅時)之後約六小時,相當於午前時段;然另有考據認為「晏食」實為「晏餔」之省文,指申酉之交(約傍晚五至七時),即古人晚餐(晡時)後的延伸時段,與「人定」同屬黃昏至夜間的範疇。此說法將「晏食」解為「晚食」,與《說文》「餔,申時食也」相符,反映古代晝夜節律劃分。
中醫理論中的時辰與臟腑
中醫時辰理論以十二時辰對應十二經脈氣血流注,晏食若屬申酉之交,則與腎經、心包經當令時段重疊。《內經》指出脾病傳變至腎與膀胱,死候應於「冬人定,夏晏食」,可能隱含五行生剋關係:脾屬土,腎屬水,夏季火旺本生土,但脾病甚則土敗反被水乘,故死於水氣旺盛的申酉時(金生水);若晏食為寅後,則屬肺與大腸經旺時(寅卯),肺金耗脾土之氣,亦符合「土病極而金刑」之機轉。此類時辰推演,反映古人結合天文曆法與臟腑氣機的疾病預後觀。
晏食與病因病機的關聯
《內經》強調脾病「十日不已」而死的時辰規律,可能與脾主運化、統血的功能相關。夏季晏食時段若逢暑濕交蒸,脾土受困則氣化失常,易致水濕內停或營衛失和;冬季人定(亥時)屬三焦氣化樞紐,脾病及腎後,陽衰陰盛,故死於陰極之時。此觀點結合「天人相應」理論,認為人體陽氣隨自然時序消長,病勢進退亦與之同步。
學術爭議與考證
歷代醫家對晏食的具體時辰見解分歧,除王冰注與「晏餔」說外,清代張志聰《靈樞集注》提出「晏食為日暮之時」,即太陽將落未落之際,與「人定」形成晝夜對稱。此爭議涉及古代計時方式差異,如刻漏制與日晷觀測,然其核心均圍繞「脾病忌逢土氣衰敗或反剋之時」的中醫時間醫學邏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