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驗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驗膜的詳細介紹(中醫名詞)
驗膜為中醫瘡瘍診法之一,專用於判斷胸背部瘡瘍潰後是否穿透胸膜,最早見載於《千金要方》。此診法透過觀察瘡口與外界氣息的互動,判斷內膜是否受損,進而評估病情深淺及預後。其具體操作方法可歸納為以下三類:
1. 紙膜測氣法
將薄紙或竹內膜(如竹衣)緊貼於瘡瘍患處,靜置觀察。若紙片隨患者呼吸起伏而規律擺動,顯示內膜已破,氣體由胸腔內外流通;反之,紙片靜止則表示胸膜尚未穿透。此法利用體腔內外壓力變化,直觀反映瘡瘍深度。
2. 火照驗氣法
取紙片蘸麻油點燃,持火靠近瘡口。若火焰因氣流擾動而向外搖曳,表明瘡瘍已穿透胸膜,體內氣流外泄;火焰穩定則提示內膜未破。此法結合「氣動火搖」的物理現象,為古代醫家對內外氣機交流的巧妙運用。
3. 膿象辨膜法
直視瘡口分泌物,若見膿液細密如蟹吐沫(即泡沫狀微膿),乃內膜已透之徵。此說見於《外科理例》,認為膿性與氣竅相通時,會形成特殊形態,反映臟腑內外溝通的程度。
中醫理論基礎
驗膜法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想,尤其重視「膜原」與體腔的關係。胸膜在中醫屬「半表半裏」之膜原範疇,為三焦氣機升降的門戶。瘡瘍穿透胸膜後,不僅局部潰爛,更可能影響氣血運行,甚則引發「肺癰」「懸飲」等變證。故古代醫家透過實證手法,及早辨明病位深淺,為後續用藥(如托裏透膿)或外治(如藥線引流)提供依據。
此診法雖古樸,然結合了物理現象與醫學經驗,反映中醫外科對「形氣相參」的重視,亦為傳統診斷技術的實例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